荀子人性论平议——由“秩序”视域与“正名”方法而论

王玉彬

文史哲 ›› 2024, Vol. 0 ›› Issue (4) : 79-88.

PDF(1572 KB)
PDF(1572 KB)
文史哲 ›› 2024, Vol. 0 ›› Issue (4) : 79-88.
中国哲学研究

荀子人性论平议——由“秩序”视域与“正名”方法而论

  • 王玉彬,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员

摘要

荀子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以“秩序”为思考视域,以“正名”为理论方法。在还原“公共秩序”视域的基础上运用“正名”方法,堪称探究荀子人性观念的内在要求。在荀子那里,“性”有“本然之性”“自然之欲”两种内涵,“伪”有“知虑之伪”“能动之伪”“行成之伪”三层意蕴。所谓“善”,指在平正的公共秩序这一“根本善”情境中,人之“自然之欲”得到满足的“基础善”,以及“义”之独特价值获得实现的“究竟善”;与之相应,“恶”指的是在混乱的公共秩序这一“根本恶”情境中,人之“自然之欲”无法得到满足的“基础恶”,以及“义”之独特价值无法开显的“究竟恶”。与之相应,“性恶”可从三个方面得到解释:“根本恶”由“性”之流弊推衍而来,“基础恶”道明的是“性”之无法自治,“究竟恶”意味着“性”对“究竟善”的全然遮蔽。在荀子那里,“礼义之善”源自圣王“道心”的考量与筹划,并通过“教化”而归于常人“智心”的理解与认可。总之,在荀子那里,“心”为良善的公共秩序的建构以及符合礼制、追求道义的个人生活的达成奠定了基础,堪称其人文理想中融通性伪、沟通圣凡、贯通始终的枢纽。

关键词

荀子 / 性恶 / 伪善 / 礼义 /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王玉彬. 荀子人性论平议——由“秩序”视域与“正名”方法而论[J]. 文史哲, 2024, 0(4): 79-88
PDF(1572 KB)

247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