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红色三十年代”左翼小说论

刘林

文史哲 ›› 2011, Vol. 0 ›› Issue (4) : 130-138.

PDF(706 KB)
PDF(706 KB)
文史哲 ›› 2011, Vol. 0 ›› Issue (4) : 130-138.

美国“红色三十年代”左翼小说论

  • 刘林

摘要

美国"红色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观念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向左转"倾向,同时延续了此前现代主义文学倡导形式创新的艺术追求,激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与前卫形式相融是其显著特点。美国主要左翼作家和批评家具有很强的理论反思能力,在1930年代后期"法雷尔之争"或"左倾错误"讨论中,他们就批评了左翼小说中流露的"口号化"、"政策工具论"、人物形象重复单调等弊病|而且他们发现了左翼文学作为"阶级的文学"沦为了"党的文学"是文学的穷途末路,这也正是美国左翼文学衰落的原因。美国左翼文学的论争,实际上触及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组织和领导左翼文学运动、如何妥善处理政策宣传与作家创作自由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汇聚了多斯.帕多斯、斯坦贝克、亨利.罗斯等小说名家的美国左翼小说创作,对中国的影响颇巨。美国左翼作家史沫特莱积极参与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伊罗生仿照美国左翼刊物《新群众》在上海创办和编辑英文杂志《中国论坛》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左翼作家,斯诺夫妇借用美国"红色三十年代"文学的理论框架观察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颇有心得。但美国左翼文学的教训并没有引起中国文坛的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

美国文学 / 左翼小说 / 向左转 / 前卫形式 / 法雷尔之争 / 阶级的文学 / 党的文学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刘林. 美国“红色三十年代”左翼小说论[J]. 文史哲, 2011, 0(4): 130-138
PDF(706 KB)

502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