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话剧的结构探索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刘方政

文史哲 ›› 1991, Vol. 0 ›› Issue (4) : 16.

PDF(332 KB)
PDF(332 KB)
文史哲 ›› 1991, Vol. 0 ›› Issue (4) : 16.

新时期话剧的结构探索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 刘方政

摘要

<正> 1979年,北京青年艺术剧院由著名导演黄佐临先生执导演出了布莱希特的《伽里略传》(1978年开始排练),以此为起点,布莱希特的剧作和理论被大规模译介。新时期剧坛上出现了一股“结构探索热”:除了传统的纯戏剧式结构外,还有史诗式结构、散文式结构、电影式结构、小说式结构……,这股“结构探索热”,当然是剧作家广泛地吸收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现代话剧的有益营养的结果,但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及其实践关系更为密切。“间离效果”理论包括剧本创作、舞台演出、场景设置三方面的内容。所谓“间离”,即是观众与角色、观众与演员、演员与角色间的感情间离,其目的是为了破除传统戏剧的舞台幻觉,恢复观众在戏剧欣赏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他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刘方政. 新时期话剧的结构探索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J]. 文史哲, 1991, 0(4): 16
PDF(332 KB)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